用脚步丈量抗战遗址 以心灵赓续英雄正气——南宁学院“社会实践:传承英雄正气新体验”课程团队抗战遗址调研纪实
  • 发布时间:2025-09-01
  • 点击数: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枪声却仍在耳边回响;墓碑已经斑驳,血与火的故事却依旧滚烫。自2020年以来,南宁学院“社会实践(传承英雄正气新体验)”课程教学团队师生一次次踏上青苔斑驳的山径,拨开荒草与尘土,只为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名字——有的刻在残碑上,有的沉在村民的口述里,有的甚至只剩一片沉默的土地。当他们拂去碑面的灰土,指尖触到冰凉石纹的那一刻,仿佛触碰到当年滚烫的脉搏:山河在哭,英雄在歌。于是,一段段被遗忘的抗战记忆被重新点亮,像黎明前的火把,照亮了青年师生学子奔赴未来的路。

六年来,在课程负责人陈雄章教授带领下,课程教学团队把课堂搬进战壕遗址、把作业写在国殇墓园。六年时间,课程团队持续聚焦“抗战遗址+英雄精神”主题,累计组织师生 8300 余人次,踏遍广西19个县(区)、34个乡镇,并延伸至湖南湘西,深入 75处抗战遗址遗迹,开展 30余期专题调研,产出调研报告40余份、调研新闻报道30余篇、微纪录片30余部,精品研学线路4条,并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8 个。形成“调研—课程—育人—传播”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范式,推动沉默的遗址变成鲜活的教材,促使国家记忆在青年师生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课程团队系统梳理近年调研实录,推出“抗战遗址万里行”调研纪实,用实际行动向伟大胜利致敬。

一、翻山越岭,追寻抗战遗址

2020年,课程组先后赴南宁市江南区、上林县、宾阳县等地开展系列“追寻抗战遗址”的主题调研,经调研发现,一些小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塔、墓、亭)等很难寻得,需要花很多精力寻找。课程组翻山越岭,几经艰辛探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寻得抗战之遗址、英烈之丰碑。

寻南宁抗“千人坟”2020年7月4日,课程团队来到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金鸡村,几经穿梭铁道、翻越座座山岭,钻过杂草丛生的山路,艰难地寻找到了南宁抗日“千人坟”。据史料记载:1939年日军首次占领南宁,金鸡村一带驻军一个小队,日军对附近的十几个村子施行三光政策。1940年冬南宁光复后,时任邕宁县长方德华号召村民收敛被杀村民尸骨并亲自撰写碑文合葬于金鸡村湘桂铁路南面山坡上,因当时能查证到有确切姓名者只有85人,大量是村外来的逃难者被杀尸骨,合葬墓因此被取名“千人坟”;现为南宁市重点保护文物。学校一位黎姓老师告诉调研组,她的曾祖父就是在这里被日军杀害的,或许是她曾祖有反抗行为,日军还将她曾祖的遗体悬挂树上示众,调研组在千人坟的墓碑上找到了黎姓宗亲姓名,被害足足有10人之多。“千人坟”是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铁证,也是国耻教育的鲜活素材,经课程团队艰辛寻得并呼吁南宁市江南区政府,为“千人坟”上山之路设立路牌、清扫路障,促使保护与传承英雄之路得以铺展与延伸。

寻上林抗战阵亡将士墓2020年7月5日,课程团队深入上林县南陔革命旧址、澄泰乡、大丰镇、巷贤镇等地追索抗战的国家记忆。澄泰乡大中华民国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在澄泰乡澄泰社区(乡养老院对面山坡),主体已重新修缮,但尚未完工,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墓内安葬有11位抗战牺牲的将士。墓碑上刻着:景念同深,饮水思源,生生世世……大丰镇里丹抗战阵亡将士墓位于里丹村里丹街,占地100余平方米,合葬36位日寇第一次侵入上林时,牺牲在里丹周边的无名抗战英烈。大丰抗日忠勇阵亡将士之义冢,位于大丰镇进城大道环卫处理站旁,占地1000平方米,合葬470多位日寇第一次侵入上林时,牺牲在县城周边的无名抗战英烈。巷贤镇抗战阵亡诸先烈将士之公墓,位于巷贤镇高贤社区巷帽山,面积100平方米,安葬的是抗战时期牺牲在巷贤的众多无名英烈(人数不详),旁有抗日纪念亭。课程组在上林县追寻的四处抗战英烈墓葬遗址全部都重修过或者正在重修,规模不小,工工整整,庄严肃穆。调研后,陈雄章教授有感而发:上林并不是广西的经济强县,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出资重修英烈墓葬遗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上林人民做到了,上林人民了不起!上林人民不单有物化的烈士纪念碑,更重要的是心中矗立了英烈的纪念碑与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是新时代国人急需的,更是新时代青年师生学子应有之精气神!

踏勘宾阳石牛冈、祭扫沙子亭、访抗日名村2020年7月12日,课程组奔赴宾阳县石牛冈伤兵坟、桂南会战抗日烈士纪念亭、武陵镇的上顾村、滕村、四料村三个抗日名村等地追寻国家抗战的记忆。

石牛冈伤兵坟的文献资料极少且在导航地图上没有显示具体位置,课程组开车爬上高高的山岭几经询问当地村民,行驶在坡陡弯急的山路上,艰难的找到了石牛冈伤兵坟。通过实地考察,课程组了解到:战役期间,河田乡(现已并入宾州镇)民众组织担架队到前线抬运国军伤员,并把部分伤员带回德明村一带临时治疗;1941年,德明村村长李步云发动民众收集位于德明村一带牺牲的国军官兵骸骨,集中埋葬于石牛冈;2015年,德明村委不等不靠,组织宾阳籍退休干部、教师及热心人士作为领导小组,自发向社会募捐,共获得善款6万多元用于修缮和扩建中华民国抗倭阵亡将士墓;修缮和扩建后的中华民国抗倭阵亡将士墓规模较大,干净整洁,富于内涵。高高的山冈,郁郁葱葱的松柏,深情回望的石牛,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用情。课程组老师为将士们敬上薄酒、祭拜抗战将士,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沙子村抗日烈士纪念亭相关资料的网络记载也不多,一些文献所记载的位置在地图亦无法寻得。基于陈雄章教授对方位的判断和情怀使然确定了纪念亭的位置,穿过野草丛林寻到了隐藏在树林中的黄色房子——沙子村抗日烈士纪念亭,具体位置是宾州镇沙子村皇恋岭。沙子村抗日烈士纪念亭坐南朝北,系中华桂南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前广场、纪念亭主体建筑(一层,可上屋顶)、烈士墓(含回廊),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由于知晓沙子村抗日烈士纪念亭的人不多,来祭拜的人亦少,因此,沙子村抗日烈士纪念亭各个角落长满了野草或树藤。调研组特意买来镰刀等工具,为烈士们打扫房间,剪除杂草,营造哪怕片刻的整洁、舒适。

程组探访的顾村血泪塘,是一个充满民族仇恨和同胞血泪的池塘,记录了日本人在上顾村的残暴罪行,因此取名“血泪塘”。据陈雄章教授介绍,1945年3月12日,日军在滕村、四料村接连受挫后,进攻了计划之外的上顾村。上顾村黄运普等人组织反抗,击毙日军16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包抄后壮烈牺牲。随后,日军实行残暴的烧、杀、抢,共杀害上顾村民177人。在这个血泪塘,日军更是活活烧死了57人,可谓泯灭人性。

滕村村口挂着“抗日胜利名村”牌匾和抗日胜利纪念门,村内遍布水塘。据史料记载,1945年2月,以周杰、蒙宗豪的地下党员为首,根据上级精神组织成立了南区抗日筹备会,周杰为主任,滕村的蒙宗豪为副主任。在滕村,蒙宗豪任组长,蒙雁烈为副组长,组员有蒙建奎等30多名,经常在村中的蒙氏宗堂开会,宣讲抗日形势,发动村民参加抗日。这也是为什么1945年3月9日,日军要选择攻打滕村的主要原因。村干部蒙村长的带领调研组来到蒙氏宗堂,现场讲解到:由于抗日组织得力,加上村子四周有水塘庇护,日军从9日攻到12日也未拿下滕村。此次初战,日军被打死10余人,被打伤40余人,滕村仅牺牲蒙玉锯1人。自此以后,为了纪念1945年抗战胜利,滕村定于每年正月二十六日为“抗战胜利日”,这一天,全村人们喜气洋洋,家家张灯结彩,杀鸡宰鹅迎接亲朋戚友,共同欢庆“抗战胜利”。

四料村比较有历史遗迹的是村子北面的一道门。此门是入村的其中一道口,青砖结构,圆拱门,上有炮楼,炮楼分两间,共20平米左右,炮楼北面、东面均有射击口。据网络资料《滕村抗日简史》记载,当年日军在滕村失利后往龙德、留寺两个村行进,然后又往四料赶来。四料村宋廷藩、宋廷基、宋向书等人未等滕村各地的抗日队伍赶来,便率先与日军交火,打死了日军一个炮手、一个指挥官、一匹马。

2025年6月3日、22日,课程团队先后走进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钦州市钦北区等地,探访抗战名村。3日上午,课程团队深入1940年被广西当局授予“新丁村抗日模范村”称号的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新兰村,探访抗战的国家记忆,瞻仰新丁抗日英雄纪念碑。80多年前,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新丁村组建百余人的抗日游击中队,直接由那莲抗日自卫队大队长陈高和指挥。1939年-1945年,新丁抗日游击中队在12次激烈战斗中英勇杀敌,毙伤日军100多人,其中,1939-1940年的桂南会战作战10次,击毙日军57人。1944-1945年的桂柳会战作战2次,击毙日军6人。新丁村先后涌现出17名抗日先烈(其中陈高和为新中国成立后病故),被日军屠杀追杀死亡无辜村民140人。2012年,新丁村后人为缅怀本村这些在抗战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自发筹集资金58万元,在村中修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新丁抗日英雄纪念碑”,以告慰英灵,激励村民,纪念碑于2016年12月落成。纪念碑史料记载清晰准确,牺牲烈士与游击队员名录齐全,为村级英雄纪念设施中罕见。22日,课程团队走进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屯茂村和六虾村两个抗日名村,搜寻中国人民抗战的足迹。1939年11月-1940年桂南会战期间,两村组织抗日自卫队,多次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其中1940年5月,只有100多人抗日自卫队的六虾村与600多日寇苦战一夜,以牺牲4人的代价取得毙敌73人,伤敌130多人的重大胜利。时任第四战区司令的张发奎分别给两村送“忠义可风”“忠勇可风”牌匾一块,蒋介石也送银质奖章一枚。

二、越山涉水,缅怀抗战英烈

2020—2025年,课程组攀山涉水,先后赴容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区、蒙山县、扶绥县等地开展系列“凭吊抗战英烈”主题调研活动。在陈雄章教授的引领下,青年师生学子开展“走进英雄、记录英雄、传播英雄、关爱英雄”实践活动,有效锤炼了广大师生学子用脚步走进英烈纪念遗址,用眼睛观察英雄群体,用笔墨记录英雄群体,用脑子思考英雄群体,用技术传播英雄群体,用爱心关爱英雄群体的意识与能力。

缅怀英烈,感悟战争之残酷。2020年6月2日,课程团队来到位于郁江边上的抗日镇江之战旧址,切身感受曾经的烽烟战火之地。据了解,抗战期间,横县抗日自卫队和农民群众对日军进行了镇江之战和四排岭阻击战,举行了震撼桂系地方政权的横县起义,此后还相继开展20多次战斗。在纪念碑下和抗战旧址前,课程组对不畏牺牲的烈士们进行缅怀,并重温革命精神。6月14日,课程团队走进宾阳县,走访考察了昆仑关战役遗址、思陇镇太守生态文化公园(昆仑关战役国军万人坟)等地,凭吊了太守抗日万人墓、革命烈士纪念碑。据史料记载,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国军队陆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副军长郑洞国率部在宾阳县与原邕宁县九塘乡交界的昆仑关英勇抗击侵华日军。在战斗中我军部分伤员被送回太守一带临时治疗,有的因伤势过重而身亡。昆仑关附近及太守亦有不少抗日官兵在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被部队或当地老百姓就近掩埋,由于埋葬的骨骸不计其数,本地民众称此坟为“抗日万人坟”。每年清明节均有民众自发祭扫该墓,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在文化公园的山上,还修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凉亭,用碑刻记录宾阳西区革命斗争史、为革命烈士们立碑修墓,介绍他们的生平和英雄事迹,供后人敬仰和凭吊。7月3日,课程组来到甘棠抗日八百烈士纪念陵园,陈雄章教授先给我们介绍了桂南会战,生动形象对讲解了抗战背景、甘棠阻击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抗日八百烈士纪念陵园几经变迁,于2011年重建在此,民国时代要员李宗仁、李济深、张发奎、杜聿明等都有题词。历来,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都在墓地隆重举行公祭,清明节更是香火不断,群众都自发去拜祭英烈,寄托哀思,无限缅怀壮士们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的牺牲精神。

倾听英雄事迹,领略英雄气概2024年1月15日,课程团队走进容县和平南。抗战期间,容县涌现出夏国璋、韦灿、韦一青等著名的抗战烈士,近百位将军率领八桂子弟拼杀在全国战场,在容县抗日烈士纪念馆,课程团队被容县将士们“立志先期收失地,此仇怎可共戴天”“男儿为沙场死,何须马革裹尸”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精神所震撼。在平南,课程团队分别调研了平南劳五暴动烈士陵园和大乙岭抗日烈士纪念园。劳五暴动是中共广西地委领导的、为响应广州起义而进行的一次英勇的武装斗争,建立起广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大乙岭抗日烈士纪念园是中美抗日烈士合葬之墓,历史上中美两国共建平南丹竹机场,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反法西斯阵线的中友好历史见证。1月17日—18日,课程团队赴梧州市开展调研。在梧州,课程团队考察了李济深故居、中共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凤凰村、梧州地委特委旧址、梧州市中山纪念堂,切身感受广西红色革命的摇篮,在广西党史上写下了值得自豪的18个“第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月19日,在蒙山县西炮台、陈漫远故居、太平天国永安活动旧址、蒙山县文史馆,课程团队进一步了解了蒙山县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变迁,被先辈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奋勇抗击列强入侵的民族精神所激励。3月3日,课程团队来到扶绥县山圩镇山圩村,考察位于G322国道旁的陆军第一百八十八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在烈士纪念塔前,课程团队为牺牲的烈士们上香敬酒、鞠躬凭吊,陈雄章教授现场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桂南会战、山圩阻击战及扶绥县境三次抗击日寇战斗经过,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由钦州登陆,沿邕钦公路转入邕龙公路,进攻龙州,沿途烧杀掳掠。当日寇窜至山圩附近的守界村时,被国民党一八八师以不足7个营的兵力包围伏击,两军鏖战两昼夜,双方伤亡颇大,血流成渠,横尸遍野。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1941年4月15日,当地在山圩建立这座纪念塔,一八八师师长魏镇撰写的碑文来纪念这段历史“墓塔既成,爱志其崖略而为之歌曰:桂岭苍苍,左江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巍峨墓塔,万古流芳。”八十多年过去了,魏镇师长所题祭文至今犹存。6月1—2日,课程组先后赴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汛警队抗战阵亡官兵烈士墓、宁明烈士陵园等地考察调研广西边境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凭吊革命烈士、传承英雄正气。在烈士墓,陈雄章教授介绍了抗战的背景和经过:1948年8月,驻守在爱店一线的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汛警大队200余人在大队长李国安带领下奉命阻击日军,击毙敌军100余人,在整个战斗中,汛警队阵亡24名。1948年9月,为了缅怀在这次战斗中以身殉国的忠勇烈士,时任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王逊志发起募资,爱店各界人士及越南华侨踊跃募捐,建起墓园,竖立丰碑,永垂纪念。墓前有王逊志敬立的碑记,碑文亦清晰可辨,记载了抗日战士英勇抗敌的业绩、烈士英名和建墓立碑的经过。6月2日上午,课程组成员走进宁明烈士陵园,在墓碑前向革命烈士三鞠躬、敬酒上香。在烈士陵园,陈雄章教授讲述了边境抗战历史、抗战英雄人物事迹,重点介绍了周元、吴建国、郝修长、梁英瑞、陈守全等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与家国情怀,课程组成员深为震撼、极为感动!据悉,宁明烈士陵园安葬的主要为1979年后对越作战牺牲的烈士,其余为各个历史时期烈士;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埋葬于边境一线桐棉、峙浪、北山三个烈士公墓烈士以及长眠在县内不同时期的革命烈士余金悉数搬迁到陵园安葬,烈士墓区位于陵园南端,由四大集体墓群组成,共安葬烈士797名。

感悟事迹,赓续英雄血脉。2025年6月—7月,课程组先后走进柳州市、奔赴湖南芷江、会同、通道等地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调研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柳州市百子坳军民抗战胜利遗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粟裕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等抗战遗址、遗迹,现场触摸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具有特殊意义的抗战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建设融入抗战精神和长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6月8日,课程团队走进进柳州市百子坳军民抗战胜利遗址,追寻抗战的有历史记忆。1944年11月11日,柳州、柳江沦陷,日军暴行激起柳江人民极大愤怒。1945年6月中旬,驻扎多地的日军第3师团后卫第6联队约2000人企图沿柳邕公路向柳州撤退,百子坳是必经之路。国民革命军第46军175师525团团长卢玉衡奉命率全团,联合当地自卫队270多人提前埋伏。16日晚,日军进入埋伏圈,我军民居高临下发起攻击,激战两天两夜,打死日军200多人、伤700多人,战马60匹 ,获战利品一批。 百子坳军民抗战胜利是柳江人民抗战胜利的缩影,彰显了军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伟大精神。

7月11日下午,团队调研首站抵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芷江侗族自治县。团队成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先后瞻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受降纪念坊、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遗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遗址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在陈雄章教授讲解下,详细了解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以及芷江受降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内认真聆听抗战英雄事迹讲解,仔细观看历史文物、图片和影像资料,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团队成员在象征民族不屈意志的“血”字型受降纪念坊前肃立默哀,在复原的受降会场场景中驻足沉思,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远影响。陈雄章教授在现场动情表示:“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亲临受降圣地,就是要深刻铭记先辈的牺牲与荣光,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让和平与正义的信念代代相传。”7月12日上午,团队一行抵达会同县粟裕纪念馆和故居。团队成员在陈雄章教授的引导下,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历史文物和文献,重温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戎马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感受他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面对困难上、面对荣誉让、面对享受放”的崇高品德。团队成员重点聚焦粟裕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认真收集记录将军“七战七捷”等典型战例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智慧与赤胆忠心等珍贵素材。团队成员一致表示要将粟裕将军的抗战故事作为案例融入教育教学当中。”7月12日中午,团队一行来到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转折地——通道侗族自治县,团队一行重点参观了通道转兵纪念馆和恭城书院。通过听取讲解、参观展览,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通道转兵”是中国共产党选择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了“出路”问题,在危难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体现了红军长征转折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集中、勇于担当的长征精神。

三、凝心聚力,传承英雄精神

近十年来,课程团队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传承英雄正气新体验)”的建设,凝心聚力,常态化开展英雄精神传承系列活动,在追忆先烈中厚植爱国情怀,在致敬英雄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抚今追昔中锤炼奋发意志,在调查研究中扎实教风学风。组织师生到田间地头、甘棠八百抗日烈士陵园、昆仑关、百色起义纪念馆、中越边境等实践基地开展“英雄精神传承”“边关文化考察”“重走红军路”等系列社会实践和研习活动,校内建成2000平米的“英雄精神传承体验馆”,积极营造校内各类英雄精神传承氛围;校外与广西18处烈士陵园、9座烈士纪念馆、5个重点扶贫县、广西爱国拥军促进会、南宁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等合作共建课程,在确保完善且安全前提下,为青年学子提供稳定而且多元的实践条件。课程团队还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多次组织社会实践,如走进烈士陵园悼念英烈,走访烈士遗属送去关爱,寻找老兵,为老兵服务,帮助老兵群体,记录老兵故事,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锻炼,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价值追求在学校蔚然成风,退伍大学生2021级工商管理1班戴利伟同学说: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中,我深切地感悟到当今和平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被英烈们舍生忘死,筚路蓝缕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精神所叹服,我们一定要珍惜今日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只争朝夕、奋勇拼搏、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陈俊威说:“我们在金鸡村‘千人坟’前唱国歌,回音从山坡滚下来,那一刻我知道什么叫‘历史的现场感’。

为增强课程建设的开放性,课程团队多次联合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三中学、广西漓江农村合作银行等单位英雄精神体验与传播爱好者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团队的“英雄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央视新闻+、广西广播电视台、南宁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推广报道。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课程团队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抗战精神、英雄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磅礴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担强国复兴重任。

【南宁学院“社会实践(传承英雄正气新体验)”课程教学团队供稿】

课程团队教师勘察南宁抗日“千人坟”墓碑碑刻


课程团队教师探寻抗日烈士纪念亭


课程团队教师探访抗日名村


课程团队师生赴昆仑关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课程团队师生赴昆仑关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课程团队教师实地走访柳州市百子坳军民抗战胜利遗址


课程团队追寻英雄足迹


课程团队参观通道转兵纪念馆


课程组师生赴甘棠八百抗日烈士陵园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分享到: